泛化:从定义上来说,指的是行为改变一段时间,出现在可能发生各种状况的环境里,或是延伸到各种相关的行为上。也就是说,行为如果能够在教学情境以外发生,并且不用重新安排相同的事件,或者不需要再接受额外的教导,或者给的辅助明显少于介入情况的时候,就表示行为被泛化了。
为什么孩子学会了指认卡片,却不能指认生活中的物品?为什么孩子卡片配对(包括在iPad游戏里)都没有问题,却不能将实际生活中的物品匹配起来?这是因为卡片和实物是两种不同的形式,泛化可能也不会自然地出现,只靠等是等不来的,只教导孩子一两个范例是不够的,需要我们根据孩子的能力,进行系统的泛化教学,在训练过程中及时辅助(当然也要注意撤除辅助)与强化。
小朋友技能掌握的过程,有以下几个阶段:习得、精熟、维持和泛化。当技能进入维持阶段的时候,就可以进行泛化了。如果技能还处在教学阶段,建议先进行教学。
怎么判断技能是否进入维持阶段?
① 根据平时训练记录的数据。
② 跟老师直接沟通配合。(优势:比较容易判断可以开始泛化的时间;更加明确泛化的目标和内容;可以随时把日常生活中的泛化进度提供给老师,双方共同努力)
技能泛化的策略与注意:
① 教导充足的刺激范例
泛化教学的人
例如把西红柿固定在某个位置,由不同的人发出指令。需要考虑小朋友和其他人的配合度。
泛化教学的指令
找一找西红柿/去把西红柿拿给我/你能帮我找到西红柿吗?
泛化教学的材料
例如帮助小朋友认识不同形态的西红柿,卡片、实物、动画片里的、简笔画里的......
泛化教学的地点
小朋友能在不同的地点指认西红柿
泛化物品呈现的方式
把西红柿放到不同的容器里,桌子上、袋子里、篮子里......
② 教导充足的反应范围:考虑小朋友在不同情境中需要表现的行为。比如问好,可以说“你好”“早上好”“阿姨好”......这些都是不同的反应形式。
③ 考虑指令呈现的语气、音调、表情,教学的位置:帮助孩子更好地泛化,避免孩子只对某个特定方式的指令有反应。
④ 从孩子学会的技能中找到与生活的关联,在做家务的过程中进行泛化。
⑤ 社交情景的泛化可以从模拟的情景开始,设置的情景尽量与真实情景相似,越相似小朋友在从模拟情景转移到真实情景的时候,更可能出现我们期望的目标行为。
⑥ 有关强化的问题。在进行泛化教学的时候,需要有一些设计的强化去帮助技能的维持和泛化,但最终是让目标行为能够得到自然强化。
⑦ 在泛化的过程中不要忘记数据记录,数据可以指导我们对于泛化目标的安排。
发布时间:2023-09-20